2008年3月15日星期六

形容詞的魔術

形容詞的魔術
文/陳 冲

常去西餐廳的饕客應該會注意到菜單上常出現美國牛排的字樣,少部分細緻的餐廳則更進一步會加註牛排的等級,有時是頂級,有時是特選,國內的消費者也許只感 覺「不過是形容詞罷了」,並未認真看待。其實依據美國農業部(USDA)的規定,品質較佳的牛肉分為三等,即prime(頂級)、choice(特選)及 select(精選),通常能以牛排之名上桌;而等級較差的牛肉則分為Standard等五種,多供絞肉或其他加工之用。上述的形容詞都有其明確的定義, 不可隨意標識。最好的prime steak其實只占全部牛肉的2%,數量不多,符合prime上上之選的本意。

一般言之,冠上prime的事物,都以優良、最佳、首選、頂級等觀念有關,例如prime minister(行政院長、總理)、prime mover(率先發起人)等皆屬之。在金融界有所謂prime rate,傳統上係指銀行提供信用最佳(most creditworthy)客戶的貸款利率,至於其他客戶則由prime rate加碼,我國早期引進的基本放款利率就是仿效prime rate設計,其後由於利率自由化,市場上也有由prime rate向下減碼的例子,實務上更發展出super prime以因應頂級客戶需要。

近一年來,全世界金融市場處於前所未有的動盪狀況,去年12月在美國宣布降息後一天,全世界七大中央銀行空前未有聯合出手,對全球金融市場 挹注資金,央行之間更建立貨幣互換(swap)機制,彼此支援。數月至今,一流金融機構仍然不斷中箭,亟須增資,甚至因引進主權基金又引發另一種爭議。凡 此種種,都與所謂subprime房貸有關。

一般字典並無subprime的字眼,prime既然是頂級,前面加個sub,應該是指在prime之下而已,兩個形容詞相加變成「次 好」,換言之,雖非優越,但也不差,形容詞給人的想像空間真不小。實際上,subprime房貸係對風險偏高、清償能力不足的借款人所提供,有時更搭配初 期低利(initial teaser rate)或緩還本金等設計,在新形容詞的美化下,一時竟成風氣,次級房貸在新案中的比率由1996年的6%升為2006年的20%,過去在葛老連續降息 房價上升的掩護下,一時似無問題,但2006年後期,逾放比直逼20%。

原本次級房貸是借貸雙方你情我願的事,發生逾期似乎也只是借貸雙方受影響。但是因為資產證券化,次級房貸經包裝、組合,再加上信用評等的加 持,以MBS、CDO或是SIV的姿態出現,成為投資新標的,甚至有證券化商品成為其他證券化商品的成分。因此當次級房貸違約案大量湧現時,不僅是房市受 創,而且在金融市場上信用風險與流動性風險同時湧現,復以資產價格減損,經一再包裝的證券化商品已使人不知其size and location,嚴重影響市場信心。所以儘管七大央行聯手出擊超過三個月,一時風潮仍難平息。

本文無意重複許多報章對次貸風波的描述,但願意指出在這場風暴中除subprime形容詞之外,另有一形容詞即所謂investment- grade。此一形容詞係由信評單位所提供,投資人多少是在信任評等結果的情形下,買入次貸證券化商品,結果事發之後,評等機構卻又忙著降低評等,使整體 情勢形同火上加油,儘管信評機構都有免責條款護身,表面上似無法律責任,但是投資人是否服氣?評等機構原來平衡資訊不對稱的功能何在?

去年次貸風波方興未艾之際正值美國信評業改革法立法周年,本人曾為文呼籲信評業的定位應重新思考。三個月前美國證管會終於又指定一家 Egon-Jones為認可評等機構(NRSRO),有趣的是這家Egon-Jones一反三大評等機構的做法,不向證券發行人收費,而向證券買受人收 費,而且願意在難度較高的結構型商品方面多花力氣。總算有點清新現象,但會被重視嗎?

歐盟內部市場處處長McCreevy雖曾呼籲各國主管機構、央行及專業機構減少對評等的倚賴,但考量金融生態,在金融法規普遍援引評等結果,評等業又由歐美巨擘寡占的情勢下,這種聲音的落實,談何容易?

自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,信評業者是毀是譽、有無妥慎行使職權?有目共睹。在大啖prime steak之餘,針對subprime商品給予invest-ment grade 等級(事發後又忙著降等)的同時,信評業者是否也應把code of conduct(行為規範)中大篇幅的disclaimer稍稍予以減少?

消費者點的是prime steak,吃到的是standard beef,餐廳難道毫無責任?(作者是中信證券董事長,曾任合作金庫銀行董事長、財政部次長,熟悉金融市場實務與管理)

没有评论: